防眩板,司機對這種東西一定不陌生,這是高速公路上為解決對向車燈眩光,安裝在中央隔離帶上的一種交通安全產品。西安的防眩板卻與眾不同,不僅能夠方便司機行路,還能向過路的人“介紹”西安。
記者昨日在東三環到南三環銜接段上看到,這種“鏟幣”型防眩板通體為褐色,上面寫有兩個篆體字“平安”,兩兩之間相隔一米。西安市三環路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管理部部長李佳保介紹說,“鏟幣”高93厘米、寬29厘米、厚4毫米,安裝路段長度約3公里,一共有3000多個。
南三環安裝的鏟幣形防眩板,是為了行車安全,廣大司機倍感溫馨。這小小的一方方鏟幣,將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為鋼筋混凝土構筑的城市道路賦予詩意,使道路具有了文化的特征。
設在東三環隔離帶上的“鏟幣”防眩板,融入歷史文化的西安印象
對于一個旅游城市來說,道路不僅僅要滿足通行要求,也是感受城市特色與社會風情的重要通道。2005年11月,省委常委、市委書記孫清云在談到三環路系統工程時提出:“要把三環路建設成為西安的交通大道、景觀走廊、文化走廊、經濟走廊”。毋庸置疑,已經通車一年的三環路早已將孫書記賦予三環路的這些豐富內涵變成了可感可觸的現實。
如果將時間倒回2005年,交通大道、景觀走廊和經濟走廊,相對于文化走廊來說,是比較容易的命題。然而,如何才能凸顯文化走廊的內涵?去過成都的人應該有印象,成都三環路上一座立交橋下,用川劇臉譜來裝飾橋柱,一下子讓鋼筋水泥構筑的龐然大物變得令人賞心悅目。如何讓西安三環路的某個節點設計也能成為外地游客記住西安的一個“西安印象”。
如果讓司機對快速干道來投票,除了路面平整度外,就是防眩板的合理設置。夜晚開車,無論是老司機還是新手,都十分頭疼路對面的來車開大燈,晃得人睜不開眼睛。因此,城市里的一些快速干道都設有防眩板,用來遮擋對面車輛的燈光。于是,三環的建設者們將目光集中到防眩板上。那么,能否設計出一款非常規的防眩板,讓其充分體現出西安的文化來。
眾所周知,西安是一個具有三千多年歷史,且從未間斷發展的城市,先后有十三個朝代及政權建都于此,因此,西安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和影響力最大的都城之一。提到西安,人們很容易就聯想到兵馬俑,聯想到秦始皇統一貨幣。而鏟形幣是先秦流傳較長的幣種,其幣形規整,平首平肩尖足,下端口部呈弧形,幣周有棱,首部有一圓孔,其形狀是仿照當時的生產工具“鏟”設計的。于是,三環路的建設者們以其為藍本,進行鏟形防眩板的設計。同時,設計好的防眩板上還寫著兩個篆體字“平安”,意味著平安就是財富(古錢幣)。
去年底,鏟幣形的防眩板在西安三環路上安裝后,引來了市民和游客的一致稱贊,認為其與西安的歷史文化氛圍完美融合。甚至還有陜西文人賦詩一首,予以贊美:“防眩設施防眩光,做成秦幣又何妨。平安是福今猶是,閑話當年秦始皇”。
小小的一方鏟幣,將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現代文明融為一體,為鋼筋混凝土構筑的城市道路賦予了詩意,使道路具有了文化的特征。讓市民在出行便利的同時,擁有視覺和感官的享受,使西安整個肌體既飄散出古老人文精神的渾厚優雅神韻,又洋溢著現代人文精神的溫馨鮮活氣質。很明顯,這種細致入微的文化品位更容易讓人感動,也更容易讓人銘記。無疑,這短短的2公里長的鏟幣形防眩板已經融入西安的血液,成為被游客記住的“西安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