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九高速上終于裝上深圳遠達明公司的彈性防眩板了。防眩板翠綠、挺拔。而我的思緒又回到了幾個月以前的一天。
叮鈴鈴地響起一個電話聲,我舉起電話,
“我們是江西的一家業主單位,贛粵公司,我們想了解你們防眩板的事情,想邀請你們來我們這里投標”電話里傳來了一個女子悅耳親切的聲音。
客人打電話問產品,當然是再高興不過的事了,但對方女子甜美親切的聲音還是讓我警覺不少,這種甜美的聲音讓我想到了搞電話推銷的女子,更何況是高速公路的業主?高速公路的業主應該是整天被圍著巴結的,他們的強勢語氣我是太熟悉了,不可能是他們。
但我還是慢慢的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并記下了對方的公司名稱、聯系人和電話。我了解到他們是在網上找到我們公司的。 “王偉,”我吩咐我的助手,“去查查這個人名、電話,是不是真實的?!币徊?,名稱和電話竟然都是真實的,而且,聯系人還是單位的先進工作者—鐘經理。
看來是真實的。認真準備一下資料吧。
又過了一個星期,帶著我們的產品和資料,我們前往江西湖口指揮部,準備講述我們的彈性防眩板。
鐘經理一早便接上我們,在路上我了解到一些信息。
原來,他們公司的楊總在網上找到了我寫的一篇論文《防眩板的困境和突圍》,看到后很高興,對我在文中提出的“防眩板應該是撞不斷、不變色”的概念很認同,所以想讓我們來談談。
一個高速公路的老總,親自上網,查詢關于防眩板的技術問題,對于一個做了十幾年防眩板的我,還是第一次碰到。過去我遇到的業主大多不是很好接近的,要么是不作為,往工程商身上推,要么自己有固定的進貨管道。一句話,有交通部的檢測報告就行了。沒有人去真正鉆研技術。
這個楊總會是一個什么樣的領導呢?
果然楊總是個年輕有為的技術性領導??磥硭且J真的了解防眩板了,因為他的問題很有邏輯性:
“目前國內的防眩板材料一共有幾種?優缺點是什么?”
“國內各種不同形式的護欄怎樣配置不同的防眩板?”
“在抗風載上,防眩板的力學指標是什么?”
“抗老化、抗變色上,交通部的規范是怎么要求的?”
“防眩板支架防銹方面,規范是什么?”
“人字形防眩板為什么更穩定?”
隨著問題越談越深入,大家都講的很興奮,有些不像招投標了,更像一場學術研討和爭論。難怪他們公司對我們技術人員都很尊重的了。
“怎樣用最簡單、最土的方法鑒別防眩板?!睏羁倖柫艘粋€挑戰式的問題,這個問題交通部的規范中沒有。絕對沒有!
“打是親、罵是愛,防眩板檢測用腳踹!”我靜靜的回答。
“站上去或猛踹一腳”。楊總發令。
這時所有的評委眼都瞪大了,也都站了起來,其中有的評委勸道,算了吧,萬一斷了,大家面子上掛不住,畢竟同時來投標的有三家單位,咱們中國人是最講面子。
“先跺遠達明的!”我大聲喊道,世上最怕認真二字,遠達明就最講認真。
已經有人將遠達明的防眩板以45度角斜靠于墻邊,這時從人群里沖出一個小伙子,宛如魯智深一般勇猛,飛起一腳,往防眩板中部踹去。
這時遠達明的彈性防眩板,像練過太極拳一樣,一下子由直板變形成90度折彎,這時小伙子的腳已經停下,力量稍稍減弱,說時遲、那時快,防眩板來個了大反彈,一下子將小伙子彈了回來,小伙子差點蹲了個屁股蹲。
說實話,以前我沒有用這樣大的力量去踹過,我也沒有想到我的防眩板會有這么大的反彈。真是:響鼓還需重錘敲,防眩板要重腳踹,此刻我對自己的防眩板也有了一個新認識。
這時候,小伙子還不甘心,將防眩板平放到間距80公分左右的兩張椅子上。然后自己有站了上去。他足足有80公斤重。
防眩板除了變形之外,沒有任何變化,他下去后,防眩板馬上又恢復成了直線,同原來沒有任何差別。
此時此刻大家也長出一口氣。臉上都露出了贊許的笑容。
在投標會上,并沒有馬上訂選用哪一家產品,后來我聽說他們把各家提供的防眩板都裝到了路上,并用車輛親自碾壓,看看哪家的沒有破壞。這么認真做事的業主我還是第一次見,最后他們通知我們說遠達明中標了!
現在彈性防眩板已經裝到了路上。
說來也巧,我們投標的地點在緊挨著鄱陽湖的江西湖口,湖口最著名的景點就是“石鐘山”了。宋代詩人蘇軾在此留下了千古傳誦的《石鐘山記》?!芭眢恢谟惺娚窖?。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彼纬瘞讉€士大夫為了弄清楚石鐘山聲達數里的緣由,不避風浪、一葉扁舟、親臨山下、探尋究竟。文章通過記敘作者對石鐘山得名由來的探究,闡明了“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的重要觀點,說明要認識事物的真相必須“目見耳聞”、認真求實,切忌主觀臆斷的道理。
十幾年的國內防眩板的生產、銷售,使我對國人的認真求實精神不敢抱太大的幻想。全國能有幾個業主能夠親歷親為,“目見耳聞”?但是那天在贛粵的楊總、鐘經理等贛粵人身上再次看到這種精神。如果全國所有業主都能夠向贛粵人一樣,繼承古人的這種“目見耳聞”、認真求實的精神,事有不明,目見耳聞,調查研究。那么全國可以避免多少豆腐渣工程。數月過去了,我仍內心蕩漾,感慨良多,于是作詩云:
彈性防眩板,玉立公路間。高速繞綠帶,板子何翩翩。
借問裝何處,九景南北端。觀秀登廬山,一日可看遍。
贛粵存高義,湖口有遺篇。耳聞又目見,何為質量嘆?